搜索

李又兰在会场丢了手套,第二天被张爱萍送还,李又兰:好气又好笑

发表于 2025-04-04 07:04:01 来源:新闻追踪网

很多年后,一次闲聊中,张胜曾好奇问母亲李又兰,她和父亲的爱情婚姻故事,问母亲,当初是谁先追得谁?即便时间已过去很久,可当李又兰听到儿子这般询问时,还是笑弯了眉眼,哭笑不得地告诉儿子:“你父亲那个人啊!真真是一个厚脸皮啊!他能追到我,全靠死皮赖脸、死缠烂打!”李又兰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富裕家庭。她的父亲是一位实业家,看不惯南京政府的所作所为,于是曾到东北办果园、办耕余学校,培养大批园林人才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李又兰的父亲拒绝敌人的邀请,称病回家,投身革命事业。他的几个子女在他的影响下,小小年纪就跟随父亲活跃在抗日最前线。李又兰的长兄高中毕业后,就被他们的父亲送到昆明,入读西南联大,成为一名中共人员。留在家里的李又兰及弟弟妹妹们则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做一些抗战工作。不久,李又兰和弟弟妹妹们在某些人的怂恿下,偷偷跑出家门,报考某个所谓“训练团”。结果发现这个组织就是一个骗人的组织,因此他们再次悄悄离开,去到武汉,寻找八路军办事处。当他们见到周总理,几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异口同声表示:“我们要去延安,请周先生帮助我们!”周总理哭笑不得,对他们解释:“如今局势不好,从武汉到延安的路很难走,你们出生在南方,到了陕北,会不习惯那里的生活。”在周总理的耐心指导下,李又兰等几个年轻人决定去皖南投奔新四军,正式走上革命征途。李又兰读过书,又聪明好学,组织将她安排到速记班,让她学习速记技能。这是一项需要动脑子的工作,不仅要熟练记住数百个长短不一、形状不一样的音线符号,而且还要面对不同同志的不同晦涩难懂的方言。对于后者,李又兰想出一个办法,给不同口音分别注音,成功解决这个难题。在大家一致努力下,李又兰等学员用了数月时间,取得显著速记成果。有一回,周总理来到皖南,提出想带两名速记员到后方工作。有关工作人员根据大家的表现,选中李又兰的好朋友,好朋友跑去动员李又兰,希望她能陪自己一起去。李又兰笑着拒绝好朋友:“我好不容易从后方来了前方,现在叫我回去?我才不愿意呢!”1942年,李又兰在组织的安排下,成为某次会议的速记员。她的长相漂亮,速记工作又相当娴熟,出色的表现引起台侧张爱萍的关注,让张爱萍不由自主对这位美丽的女同志一见倾心。暮年时,张爱萍曾坦率表示:“我当时确实看上了她,觉得她很秀气,聪明又稳重,大大方方的,对她留下良好印象。”张爱萍也不是一个扭捏的人,既然瞧上李又兰,在打听李又兰也是单身后,便对李又兰展开大胆又热情执着的追求。就像许久后,李又兰和儿子回忆那样,在李又兰面前的张爱萍,一改往日大将风范,变得厚脸皮起来。某天,李又兰又给张爱萍当速记员。她少年时手生冻疮,只要温度一高,手就会不由自主痒起来。因而,每次冬天进入到温暖的室内,李又兰都会把自己的手套脱下来。那天,她将脱下来的手套,顺手放在自己的身侧,便开始认真工作。不料,会议结束,打算离开的李又兰再想找自己的手套,就找不到了。无奈之下,她只得将手缩在袖子里,快速返回居所。第二天,张爱萍敲响李又兰的宿舍门,将她的手套“还”了回来,道是他在会议现场“捡”到了李又兰的手套。李又兰一眼便看穿张爱萍的“把戏”,哭也不是,笑也不是,只能默默收回自己的手套,和张爱萍“道谢”。此后,张爱萍仿佛尝到甜头,只要有空,就会跑到李又兰的宿舍“做客”,往床上一躺,被子蒙住头,无论李又兰怎么喊他,就是不起来,叫李又兰一宿舍的人都亲眼目睹张爱萍对李又兰的执着之心。在张爱萍如此大胆热情的“攻势”下,李又兰果然很快服软,与张爱萍确立恋爱关系。她收下张爱萍送给她的匕首和军鸽使用的银圈,也熬夜制作了一份回赠张爱萍的礼物。那是一份刘少奇做的报告,李又兰用了一整夜的时间,工工整整抄写下来,送给张爱萍。在二人分别的时日中,这份报告变成张爱萍睹物思人的存在。当时,张爱萍的驻地距离李又兰所在工作地点有15公里的路程。每个周末,张爱萍都会骑着小白马来寻李又兰,他们并肩在河岸、柳树下散步聊天,小白马则自由在他们的附近肆意玩耍。当然,他们的爱情之路也曾遇到困难。在遇见张爱萍之前,李又兰和一位革命同志结过婚,只是仅仅两个月后,这位同志便在战场上牺牲了。李又兰与张爱萍确立恋爱关系后,有人曾指责李又兰:“一个革命烈士的遗孀,怎么能说再嫁就再嫁啊?”和李又兰亲近的人提醒李又兰要注意影响,李又兰毫不客气回怼:“我就是我,我不属于任何人,我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!”渐渐的,这件事传到张爱萍的耳中,张爱萍非常生气,打算严惩那些说风言风语的无聊之人。后来,陈毅出面,力排众议,亲自为张爱萍和李又兰证婚,促成这段天赐良缘。婚后4个月,敌人对我方大举进攻,张爱萍辞别已身怀有孕的李又兰,去往战场。李又兰则在组织的安排下,随机关转移。她贴身携带张爱萍和她的合照,将照片小心翼翼藏在棉袄里,生怕丢失。她和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,艰难穿越敌人封锁线,历经千难万苦,抵达目的地。而战场上的张爱萍同样收藏着李又兰的照片,在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,悄悄拿出来,一边轻轻抚摸,一边思念不知在何处的李又兰。1943年,李又兰生下她和张爱萍的长子张翔。张翔8个月大时,记挂张爱萍和革命工作的李又兰狠心把儿子送到母亲家中,又一次孤身踏上回归前线的道路。她坚定地告诉母亲:“女儿不是什么新四军的家属,女儿也是新四军的战士,女儿要回到战场上!”抗战胜利后,夫妇二人继续携手奋斗在解放事业最前线。某天,李又兰突然听说,张爱萍在行军途中,一不小心把脑袋夹在车门和墙体之间,重伤昏迷。她立刻放下手头事务,赶到医院去探望张爱萍。医生和李又兰说:“人啊,恐怕是废了!”李又兰的眼泪瞬间从眼眶滑落。她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,天天守在张爱萍的病床前,细心照顾着张爱萍。张爱萍从昏迷中清醒,知道自己的情况后,情绪变得很不稳定,李又兰每日,一边努力安慰丈夫,一边还要照料他们的次子张胜。在李又兰的陪伴下,张爱萍总算从受伤的阴影中走出来,有了心情摆弄照相机,留下一些一家三口的影像纪念。因张爱萍的伤势一直未能痊愈,所以组织把他送到苏联疗养。离开祖国前,张爱萍专门把自己和李又兰的照片缝在一张李又兰的单人照片上,随身携带当作纪念。张爱萍和李又兰的儿子说,父亲的一生,亲自拍摄了很多温馨美满的家庭照片,记录了他和母亲相爱相许的全过程。但别看照片里的父亲那样气定神闲,颇有种温情的模样,实际上,在他们几个孩子面前,父亲的的确确是一位严父。张爱萍对孩子们的要求相当严格,批评起来更是不留情面。比如,张翔和弟弟们若是跷二郎腿,被张爱萍看到,张爱萍必定会当面狠狠训斥他们:“怎么能坐没坐像呢!”在张翔等儿女的眼里,父亲是一个特别执着的人,一生坚持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着,没有半句怨言。而他此生唯一的柔情,大抵都给予了母亲。这就是张爱萍与李又兰的爱情和婚姻,两人相濡以沫半个世纪,未曾辜负当年对彼此许下的承诺,令人感动不已。参考资料:《开国上将张爱萍之子回忆 父亲自拍为爱情留影》《抗日一家人——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及其家人》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随机为您推荐
版权声明: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5 Powered by 李又兰在会场丢了手套,第二天被张爱萍送还,李又兰:好气又好笑,新闻追踪网   sitemap

回顶部